背景圖案-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 背景圖案-分隔線
晴天藍色天空動畫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回首頁 背景圖案 聯絡我們 背景圖案 網站導覽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分隔線
背景圖案-風車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連結-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
背景圖案-分隔線
連結-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背景圖案-分隔線
背景圖案-分隔線
連結-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策略
背景圖案-分隔線
連結-再生能源發展
背景圖案-分隔線
連結-能源指標資料庫
背景圖案-分隔線
連結-好站連結
背景圖案-分隔線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
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

     回顧人類的歷史,地球氣候的變遷起自於數千萬年來自然事件的發生。但今日,人類的活動卻嚴重地影響地球氣候,溫室氣體迅速地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攫住了應散發到太空中的熱,使得原來的溫室效應更加強化,導致了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全球溫度的上升會使得海平面升高、改變降雨量及某些地區的氣候。區域性的氣候變遷會改變森林、農穫量及水供應量並威脅人體健康、危害鳥類、魚類甚至其他更多的生態體系。沙漠也許會向現存的平原擴展、而一些國家公園的獨特景象將消失殆竟。目前科學家們尚無法測定那些地方會變得更加乾燥或更潮濕,但整體看來,似乎朝向降雨量與蒸發量增加、更強烈暴風雨以及更乾燥土地的趨勢。乾燥土地的趨勢。乾燥土地的趨勢。

     地球表面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之輻射,屬於短波之入射波經大氣吸收、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僅剩約49﹪為地表所吸收,此經地表土壤、水體、植物等吸收後之能量復以長波輻射方式釋出,一部分為對流層水氣(H2O)及二氧化碳(CO2)吸收,一部分在平流層為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等所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之碳化物及熱絡之農工活動等,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六氟化硫(SF6)、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易吸收長波輻射氣體(即「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大幅增加,形成地球暖化現象,此現象即為「溫室效應」。

     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平面則持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加28%,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簡略說明大氣層長期輻射平衡情況圖像

圖一簡略地說明地球大氣層的長期輻射平衡情況。太陽總輻射量(240瓦/m2)和紅外線的釋放量應要均等。其中約三分之一(103瓦/m2)的太陽輻射會被反射而餘下的會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和雲團吸收及再次釋放出紅外線輻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約33℃。

 


背景圖案-分隔線
背景圖案
背景圖案-相關聯結
背景圖案-標號 氣候變遷
背景圖案-標號 全球溫暖化潛力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背景圖案-標號 北極氣候影響評估
背景圖案-標號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網站
背景圖案-標號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