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就業Easy才能幸福有感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1.04.23
‧內容:

2012年總統大選終於塵埃落定,從其過程中可以發現,民眾所關心的並非經濟成長多少、免簽國家增加多少,而是就業機會是否提高、貧富差距是否縮小。尤其全球金融風暴之後迄今為止,美國經濟並未明顯好轉,加上歐債危機未解,使得以外需拉抬成長動能的台灣經濟景氣,自2011年秋季起急轉直下,隨之而來更令人擔心的則是,國內就業機會可能緊縮與失業情形恐將惡化。 換句話說,在這股已日益威脅台灣經濟的寒流中,又以離開學校不久步入社會初次面對就業市場挑戰的青(少)年及擔任家庭生計重責之中高齡族群,其所受到的就業不易或失業壓力特別深刻。依據OECD國家發展經驗顯示,由於青(少)年及中高齡族群因本身條件限制,而大多為勞動市場競爭上的弱勢族群,所以在就業機會或工作型態極易受到經濟景氣循環衝擊。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亦曾指出,青(少)年族群失業問題,不但造成年輕族群求職的挫折,而且導致國家人力資源之閒置,長期下來恐將淪入為「失落」的一代。至於中高齡族群失業問題,雖其失業比重不如年輕族群,但卻是一個家庭生計最重要的支柱,其中較容易失業的階層大多是屬於學歷較低或專業技能較弱之邊際勞工,所以在經濟景氣變化或就業市場惡化時,其工作機會往往成為首當其衝被剝奪的對象。 其實,台灣亦不例外。從行政院主計處或勞委會所調查的資料統計中可以看出,2010年台灣地區平均失業率為5.21%,其中青(少)年與中高齡失業人數佔全體失業人數的64.48%,而且20-29歲為失業比重最大年齡層,其次為45-54年齡層,兩者近十年來失業率均是有大幅上升的趨勢。探究其失業原因,除了15-19歲年齡層之外,兩大年齡層均是以缺乏工作機會為最重要原因,同時隨著年齡愈高,工作機會愈少。 不可否認,經濟成長與失業之反向關係早已存在;然而,隨著經濟自由化、產業全球化,不但促進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重組,而且引發各國就業結構之變化。此一趨勢之下,許多廠商尤其傳統產業廠商在降低成本與提高競爭優勢考量下,不斷擴大以「非典型」工作模式來取代以往「全職型」工作配置人力,導致近些年來國內派遣式、臨時性等就業型態蓬勃發展,更讓請青(少)年或中高齡族群存在著不完全就業與不安定生活的恐懼,這種現象經日積月累後,恐將對國家與社會之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在此同時,由於國際經濟走勢並非操之在我,面對未來數年經營環境可能不太樂觀之下,許多企業先進與學者專家不約而同認為,雖以往政府所實施的短期振興方案、就業措施或許可以紓解民眾一時需求,但並非長久之計,並且指出未來產業發展政策必須與促進就業方案之連結,以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因此,我們希望朝野政黨能夠將大選之時的對立加以冷卻,畢竟個人與政黨利益是一時的,國家與社會發展是永續的,彼此針對民眾所關心的未來幸福需求,共同研擬一套較完善標本兼治的產業發展政策,俾讓民眾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亦即唯有在就業Easy前提下,才能提高民眾幸福有感。(2012年2月17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