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是深化金融合作之基礎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12.30 |
‧內容: |
最近,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答詢立法委員賴士葆時指出,雖我方期待儘速簽署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但涉及兩岸議題並非我方能夠掌握,甚至不是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決定。從彭賴對話中似乎可以看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所涉及的層面,除了技術性議題之外,已提高至頗敏感的政治性議題。 眾所週知,近些年來隨著兩岸投資、貿易互動往來日益熱絡,貨幣匯兌規模與需求不斷擴大,為讓廠商在貨幣匯換上更加便捷,兩岸之間建立貨幣清算機制,的確已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儘管目前台灣民間對人民幣之需求,除了透過台灣金融機構買賣人民幣現鈔,以及台資銀行香港分行處理人民幣業務獲得滿足之外,政府業已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經營人民幣業務;但是,這些業務涉及人民幣拋補,而且必須經由中資銀行香港分行進行操作,在取得人民幣便捷上仍存在著一些限制。 事實而言,在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已成為拉抬國際經濟復甦的重要支柱。再者,歐元之父Robert Mundell認為,美國在金融風暴期間中所採取的印鈔救市措施,並未促進美國經濟復甦,反而更讓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儲備帶來危機,在不久前曾經提出以美元、歐元、日圓、人民幣為主體建立新的貨幣體系之構想,顯示人民幣在未來國際經濟體系中地位重要,不言可喻。 另一方面,大陸為能早日獲得先進國家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乃憑藉著其經濟實力積極推動其人民幣國際化佈局,包括透過開放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與貿易夥伴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等。亦即2008年之後,北京當局為讓人民幣能夠在國際間更廣泛地成為一種結算、投資、儲備等貨幣單位,在金融政策上積極提出一些改革開放措施。 由於目前兩岸貿易金額超過千億美元以上,我方每年對大陸存在巨額之貿易順差,在匯兌市場規模上,早已具備貨幣清算基礎;此外,加上在美元不穩風險因素增高,為能減少廠商匯兌損失,建立兩岸貨幣進行清算是無法避免的趨勢,所以兩岸政府必須儘速針對貨幣清算機制進行諮商談判,進而簽署協議。尤其未來台灣在國際金融市場佈局上,不論發展區域金融中心,或是成為全球華人籌資中心,均都無法忽略中國大陸市場。 不可否認,貨幣是一個政治主權國家存在的象徵,任何國家為能顯示其政權存在與徵調其人民經濟資源權力,均得發行本國貨幣。然而,目前兩岸屬於中華民族之下分裂分治的兩個政權之關係,與各自管轄區域之經濟、財政、金融等主權,均是個別擁有自主權力,在討論利用貨幣流通進行勞務、貿易、貨幣匯兌議題時,仍是無法擺脫以主權為前提。亦即推動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協議,是涉及相當程序複雜與政治敏感的事務,在協商上極為不易。 在此同時,兩岸歷經30餘年互動往來,已形成日益緊密的投資、貿易關係之下,若能加速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不但可以促進兩岸經濟合作互補互利,而且亦可落實兩岸金融更進一步深化合作,同時更讓人民幣加速國際化進程。因此,我們期待兩岸政府將簽署貨幣清算機制納入未來兩會協商的議題之中,在對等中尋求共識,儘速完成簽署協議,俾使兩岸攜手共同掌握全球經濟、金融版圖重新解構所帶來之機會。(2011年11月11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