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瞭解需求才能協助微型企業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12.30
‧內容:

不久之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長陳長文先生透過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發表「積極解決微型企業融資問題」,在閱讀其大作後,令人感慨不已。長期以來,這些對於增加就業機會與促進社會安定極有貢獻為數頗為龐大的微型企業,或因企業規模過於偏小與產業屬性較為鬆散,或因政治代言聲音微弱與經濟影響力道有限,使得其在經營活動上所存在的問題與需求,始終不易獲得社會各界給予較關懷的眼神,似乎放任其自生自滅。 依據中小企業認定標準與資料顯示,微型企業是員工四人(含)以下的企業,在企業結構上幾乎完全屬於獨資或合夥經營型態。由於進入市場門檻不高,所以極易吸引許多新創業者參與;不過,卻又其內部資源不足,不易建立較完整的企業組織或較健全的經營制度,往往因外在環境變化而陷入危機,甚至退出市場。 事實而言,近些年來政府主管中小企業部門並非毫無投入輔導資源給予微型企業積極協助,為何其對來自政府的關懷未能有感?探究其原因,乃是我們未能真正瞭解其實際問題所在。吾等認為,微型企業在經營活動上較迫切之需求,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其一,對小額週轉資金之需求。微型企業經營資金,除了部分自有之外,相當比重來自親友借貸。由於其在經營活動中仍以現金交易為主,通常較少與銀行之往來,所以較為不易建立銀行信用基礎,一旦在短期內有小額週轉資金之需求,大多無法迅速獲得銀行貸款,導致必須以較高之成本代價,從民間或向地下錢莊借貸,往往因高額利息負擔而被迫結束經營,進而衍生社會事件。因此,如何擴大提供小額週轉資金貸款,俾讓微型企業即時獲得調度資金,是協助其生存首要之政策。 其二,對諮詢服務網絡之需求。微型企業受到廠商規模偏小與資源不足限制,在經營上通常無法聘雇各類專業人力,處理與法律、會計、稅法、融資有關的問題。雖目前政府每年透過補助,設置地方工商諮詢服務網絡,但若以這些單位人力資源條件來看,仍不太具有可以協助解決上述問題之能力,使得其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往往陷入求助無門困境。換句話說,如何利用地方政府作為平台,擴大網羅地方各項專業人力設置多元志工網絡,協助解決在地微型企業疑難問題,藉以落實在地諮詢服務工作,是提高照顧有感之作法。 其三,對經營活動資料之需求。微型企業所涵括的行業極廣,加上特性差異頗大,目前其較詳細的資料統計,除了五年一次工商普查數據之外,缺乏較完整的最新動態資料,不但使得微型企業無法瞭解其行業現況,更別奢求據此調整經營策略。亦即因應外在環境急遽變化,建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每年定期對家數較多或較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之微型企業經營活動進行調查分析,除了提供微型企業經營參考之外,是研擬協助微型企業措施之重要依據。 很顯然地,長期以來微型企業所存在的問題,並非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輔導資源投入不足,而是未能真正瞭解其實際需求,亦即既有中小企業輔導體系所採取的措施,根本無法滿足微型企業。筆者認為,微型企業對政府之需求不多,唯有落實關懷,並且針對其較迫切之需求給予即時協助,俾讓微型企業較妥適的生存空間,進而成為促進社會安定最重要的支柱。 (全文完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