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追求經濟成長的實與虛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12.23 |
‧內容: |
每逢梅萼飄香,新歲即臨之際,行政院主計處及國內各大研究機構按例均會針對明年台灣經濟進行預測,提供社會各界作為參考。由於此刻正值2012總統選舉開始倒數計時,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各種選舉策略傾巢而出,為能爭取民眾支持,其中與經濟成長有關的指標始終是朝野政黨訴求其政績表現的焦點。 儘管朝野政黨在選舉文宣或辯論上不斷陳述其執政期間,經濟成長各項指標如何創下新高,以及其國際競爭排名比較如何大幅提升,但是我們從各種媒體報導中卻又發現,一般民眾對於政府所公佈的亮麗數據,似乎並未有明顯的感受。 其實,民眾對經濟成長亮麗數據的冷淡,並不令人意外。探究其原因乃是,不論經濟成長的高低,或是對外貿易之增減、民間投資的多寡、內需消費之冷熱等,不是一般民眾所關心的指標,相對其幸福感受滿足與否,才是所重視的核心。然而,這些與一般民眾幸福感受有關之指標,雖可以利用政策工具加以改善,但往往卻又是朝野政黨較為忽視之罩門。 換句話說,長期以來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的背後,似乎較為忽視一般民眾所關心的幸福感受並未同步提高,例如:受雇員工全體薪資所得佔GDP之比重逐年下降,顯示民眾並未共同分享經濟成長成果;核心物價不斷飆漲,反映民眾生活痛苦指數增加;房屋售價佔家庭所得之負擔大幅上升,顯示租稅法規有待修正;弱勢家庭子女進入國立大學就讀不易,反映教育制度不夠公平;此外,尚有環保、衛生、醫療、社區生活、安全、家庭關係等項目,這些都是與民眾幸福感受是否滿足息息相關的重要指標。 不可諱言,在國際上經濟成長表現是顯示一個國家的競爭實力,政府在公領域上必須不斷推動具有前瞻的政策,以及積極採取與時俱進之策略,藉此促進經濟持續成長,進而擴大國際生存空間。不過,此與上述一般民眾所關心的在私領域上追求幸福感受更加滿足,俾以獲得一個較安定之生活環境,兩者比較可以發現其所期待的利益目標迥然不同。 由於受到美國經濟陰霾猶存、歐債危機並未真正解除、中國大陸經濟轉型風險不斷升高等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之下,使得明年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勢必相當程度修正,無形之中民眾幸福感受亦將間接受到波及。因此,朝野政黨必須以客觀的心態因應此一事實,別讓台灣經濟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在選舉口水戰或文宣戰中加以模糊與扭曲。 在此同時,面對已無法擺脫的追求經濟成長至高無上原則之下,無論2012總統選舉結果如何,我們希望朝野政黨能夠在政策調整上更加重視一般民眾所期待改善的幸福感受需求。亦即國家經濟成長是硬實力,民眾幸福感受是軟實力,兩者兼顧才能顯示台灣經濟的競爭優勢,以及發揮台灣社會之凝聚力量,此乃朝野政黨在選前必須加以重視的議題,同時在選後必須共同努力之目標。(2011年12月23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 (全文完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