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積極因應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趨勢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11.25
‧內容:

最近,美國歐巴馬總統在檀香山舉行APEC領袖會議中提出,將擴大推動2005年新加坡、紐西蘭、智利、汶萊等四國所簽署的泛太平洋伙伴(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協定,成為21世紀一個全面自由化、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姑且不論背後目的為何,其原因可以溯自2009年美國所推動的「重返亞洲」政策,亦即美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活動,提高對此一區域的影響地位,藉此對抗已日益成為經濟強權的中國大陸對外擴張勢力。 事實而言,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迄今停滯不前,使得近年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日益明顯。其中,亞太區域雖尚未形成版塊,但卻是近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進展最快速的地方,不但受到歐美國家重視,而且引發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競爭主宰亞太區域整合地位。尤其中國大陸在2010年與東協的「東協加一」生效實施後,不斷提供各種優惠措施拉攏東協國家,可以看出兩國所採取的地緣戰略,已逐漸延伸至爭奪區域整合領導。 不可否認,東協加一人口接近20億,佔全球人口的三成,其GDP及貿易額佔全球之比重日益提高,不但僅次於北美、歐盟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地區,而且又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依據中國大陸國務院商務部資料,雖中國大陸是東協第一大的貿易伙伴,長期存在貿易逆差,但對東協之投資佔東協外資的比重,卻又不及一成。不過,隨著東協加一生效實施,中國大陸之前除了於2009年10月在東協高峰會議上決定設置100億美元投資合作基金(China-ASEAN Investment Cooperation Fund),作為投入東協基礎建設等領域開發之外,於2011年11月在東協高峰會議中另又宣佈追加100億美元信貸及40億美元優惠貸款。由此說明,中國大陸未來將會逐漸擴大與東協之合作,深化對其之影響,以成為各國進出此一區域的平台,藉此提高主宰亞太區域經濟地位。 另一方面,或許受到兩岸簽署ECFA影響,中日韓彼此之間已重新執行之前的雙邊或多邊合作計畫,包括:中韓FTA完成共同研究,可能進入實質談判階段;以及之前已停滯的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地區,則是從2010年起展開研究,預定於2011年底前完成研究計畫,並且規劃自2012年起開始FTA談判。 至於上述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家所發起的泛太平洋伙伴 (TPP)協定,在美國、馬來西亞加入,以及日本聲明參與、中國大陸審慎評估後,有後來居上之趨勢。其一旦形成,將涵蓋全球五成以上的GDP,不但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地區,而且隨著其成員增加,其潛在經濟利益勢必水漲船高,已可能成為各國角逐利益的舞台。尤其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未來其在美、中、日全球前三大經濟體及南韓加入後,其對台灣對外貿易佈局之影響,不容小覷。具體而言,以上述四個國家經濟力量之重要,擴大貿易結盟勢必引發極顯著的骨牌效應,對無法參與的國家形成不利。 在此同時,儘管與大陸簽署之ECFA早收清單業已生效實施,國內產業可以藉此達到連結亞太、佈局全球目的,但是ECFA僅是一個架構,並非實質自由貿易協定,其經濟成果有待續談判。然而,面對已不斷擴大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趨勢,不論雙邊協定,或是多邊協定,將逐漸發展出一個頗綿密的自由貿易網絡,是未來我們必須迎接的挑戰。如果我們對於兩岸ECFA仍停留在藍綠意識形態糾葛,參與亞太區域整合機會稍縱即逝,屆時台灣經濟恐將淪為被邊緣化、孤立的困境,此乃真正危機所在。(2011年11月25日) (全文完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