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正視非典型與不完全就業所衍生的工作貧窮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11.01 |
‧內容: |
今年以來,青年就業問題似乎成為全球經濟在金融風暴之後甫告復甦的同時,另一受到國際社會所重視的議題。從三月上旬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至最近9月17日美國的「佔領(Occupy)華爾街」活動,均是一群青年為求一份能夠填飽肚皮工作所引發的怒吼,這些示威不僅撼動其政府的威信,而且不斷蔓延感染全球各國相同境遇族群之聲援。 事實而言,全球在1990年代後,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擴散與資通產業之蓬勃發展,雖提升人類生活文明水準或廠商經營效率,但卻也同時改變勞動市場就業型態,其結果將讓許多中低教育階層與體力勞工族群被迫面對經濟或產業結構調整所引發的失業危機,相對其所得水準因個人工作職能條件相異而擴大差距,久而久之使得貧窮家庭不斷增加。 此一現象,台灣亦不例外。2010年雖經濟成長達到10.88%,創下近23年以來新高,但依據內政部最新一次家庭收支調查統計顯示,今年第二季淪為貧窮線以下家庭達到11萬4千戶,也是創下歷年新高。尤其近3年以來增加2萬餘戶,如果按照此一速度增加,不及10年,台灣淪為貧窮線以下家庭可能超過20萬戶。由於新版社會救助法令所定義的貧窮線,業已自今年七月起放寬,將可預見的是,第三季貧窮線以下家庭勢必增加。 探究貧窮家庭增加原因,非典型與不完全就業是其根本關鍵之所在。依據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得知,目前工作屬於臨時派遣非典型工作者,逐年增加至2010年的72萬人,至於每周工時未達35小時不完全就業者,由2000年的25萬人,增加至2009年的62萬人。這些除了部分屬於中、高齡弱勢族群之外,許多來自青年族群,其薪資普遍不高,僅有全職勞工之半,別說維持家庭生計,就連謀取自己糊口,均屬不易。 另一方面,再從前揭調查報告加以觀察,目前每月收入不即2萬元家庭,同樣由2008年金融風暴之時的80萬人,大幅增加至2010年的104萬人;同時,更進一步分析受僱員工薪資發現,近10年以來,藍領勞工薪資成長率如果扣除物價上漲率,其實際所得可以說是已呈現停滯之現象。 上述數據似乎已反映出台灣工作貧窮氛圍,日益嚴重,這些家庭貧窮所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已達到不容小覷之地步。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政府相關官員指出,貧窮線以下家庭大幅增加,係因為擴大生活津貼補助而放寬其標準所至,卻未從貧窮線以下家庭工作型態與收入結構作一交叉分析。 我們所以不厭其煩陳述解讀這些數據,乃是希望從其資料中檢視台灣社會底層所存在的事實,同時亦讓政府相關單位正視此一問題對社會安定的威脅,以防止工作貧窮之暈染。換句話說,工作貧窮現象如果不斷惡化,不但可能重創台灣社會凝聚的力量,而且亦會波及經濟成長的動能,如果我們再三迴避此一問題,鄰國日本「失落十年」故事,屆時恐將在台上演。 因此,我們期待政府的是,面對經濟與產業環境不斷改變,解決青年就業問題,並非僅是大幅鬆綁勞動法規,而是更加需要如何形塑更良好的投資環境,俾讓企業願意增加投資,進而擴大提供就業機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改善工作貧窮現象。(2011年10月16日) (全文完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