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以謙卑務實讓改革有感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10.20 |
‧內容: |
2012年總統大選氛圍日益濃厚,在極為激烈大選活動中,為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同與支持,最近我們可以發現執政當局積極透過各種場合,擴大宣揚過去的改革政績與加強訴求未來之創新政見,以迎接在野陣營的挑戰。 事實而言,過去三年以來政府已推動不少具有影響的政策改革,例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新興產業的推動、陸客來台觀光的開放、二代健保的實施、遺產稅的降低、奢侈稅的徵收、軍教課稅的恢復、基本工資的調整、生育津貼的增加、中低家庭救助的擴大、青年就業措施的規劃等,其政策涵括層面既廣且深,顯示執政當局對改革之用心。 不過,這些與企業經營或民眾生活福祉息息相關的重要政策改革,尤其許多高級官員更是犧牲假日風塵僕僕往來各地,雖不斷與民眾面對面的溝通說明,但似乎未讓民眾對改革之誠意與決心有感,以及給予執行當局帶來很多掌聲。探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謙卑務實改革是否落實,亦即改革方向與企業或民眾之需求有無脫節,是其關鍵之所在。歸納其徵結,大致可以包括: 其一,在推動改革上缺乏長遠藍圖與配套做法。不論租稅制度的調整,或是二代健保的實施,其目的旨在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在執行上均會涉及企業或不同階層民眾應盡責任與分擔義務,卻因其過程缺乏基本理念或整體規劃。先就租稅制度改革來說,雖立意係為輕減工商企業與降低中低階層民眾租稅負擔,誘發其擴大投資及縮小其所得差距;然而,其結果卻讓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增加,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已違背改革之目的。再從二代健保實施來看,雖名為健康保險,但其在實質上卻充滿著濟貧扶弱社會福利理念,並非真正責任分擔做法,同時忽視使用者付費合理化原則;亦即如果屬於社福制度,其所衍生之財務赤字理應政府編列預算彌補,而非以薪資所得者作為其虧損補充者的代罪羔羊。 其二,在推動改革上缺乏瞭解實際需求與進行風險評估。不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或是新世代策略性新興產業的推動,其目的旨在擴大全球接軌能力與增加就業機會,在執行上均會引發不同產業廠商與民眾對其政策之疑慮或利益受到損害;不過,在推動前並未先讓企業與民眾瞭解其方向,亦無進行較周延的策略規劃,在實施後更是甚少針對其中已引發的異議研擬因應措施,以及缺乏圓滿排除疑慮管道。 換句話說,此一期間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政策改革在規劃過程中,仍是偏重於少數不食人間煙火的近親學者從學理論述之角度出發,而非擴大延攬社會各界具有經驗專家以謙卑務實之觀點參與,使得其所提出的改革政策,與企業或民眾之需求有所脫節,此乃迄今為止社會各界無感政策改革原因所在。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我們期待朝野政黨在已來臨的總統大選所提出之政見中,能夠從企業利益與民眾福祉的需求切入改革,同時排除選舉考量與政治算計,尤其台灣歷經兩次政權輪替之後,社會各界對政府的改革期待不斷提高,唯有以謙卑務實的心態從事改革規劃與執行,才能贏得民眾之認同與支持。(2011年10月06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 (全文完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