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無私與尊重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09.06
‧內容:

最近,國內多位學者專家共同發表「人才宣言」,希望朝野均能重視「台灣正面對著人才失衡危機」,建議政府以宏觀的角度,儘速檢視目前教育發展、人才供需政策,同時增修相關法令規章與制度,尤其必須放寬外籍人才來台工作、居留等不合時宜規定,將人才作為立國之根本,期能提高台灣競爭優勢。 在人才宣言發表的次日,政府高層即刻說明未來四年將投入600億元推動人才培育方案,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優秀人才群聚中心。此一人才培育方案姑且不論是否經過客觀性的討論與評估,卻反映出我們對於人才似乎缺乏系統化之規劃與培育。換句話說,這些學者專家所提出的人才失衡危機,並非始自今日所存在之現象,而是長期累積所導致之問題。 探究其原因,或許過去六十年來,台灣整體環境變化太快,使得人才培育政策無法及時因應與調整,尤其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與缺乏彈性之制度,是我們在晉用、留住人才上最大的障礙。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我們對人才的態度缺乏無私與不夠尊重,乃為其中最核心的癥結所在。 先就人才無私來說,其實台灣已建立頗健全的教育體系,而且已培育出不少的優秀人才;但是,我們卻又發現部分上位者或用人權力者在晉用人才上過於任意,未能發展人才,只會培養自己勢力。亦即不問其是否能力優秀或是否經歷完整,只問其是否氣味相投或是否配合使喚,久之形成「反向選擇」,使得有才德之優秀人才往往遭到排擠,相對有野心之庸奴攘臂伸腿,期待夤緣倖進,甚至相互攀附,進而阻礙人才晉用之門。 再從人才尊重來看,為何許多人才不願進入政府體系,除了必須忍受民意代表在言詞上羞辱,極易成為眾矢之的等因素之外,其問題在於政府對人才的輕慢。這種輕慢態度,從歷年以來許多職務的異動,往往是現職者不被事先告知原委,反而是內定者逕行對外傳達訊息,於是卸任者在悲憤中匆忙打包離去,接任者在得意中高談未來抱負。此一場景一再不斷重複上演,更讓民眾看在眼中,唇亡齒寒,此乃士之所以不至。 平心而論,在全球化潮流下,人才國際化移動,是無法避免的發展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在邁向成長發展過程中,不論公領域或是私領域部門對人才的累積,除了自行培育之外,均會提供各種優惠條件,積極延攬其所需要之人才,同時也會改善各種制度,藉以長期留住已延攬的人才。 在此同時,面對未來黃金10年挑戰,我們若要在全球日益激烈競爭環境中立於不敗,其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乃是人才延攬與運用。我們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必須有系統的從各個領域中積極培育人才,並且無私選擇才德兼備勇於任事人才參與政策事務,以及對於人才任事調整過程之中能夠給予一定尊重,俾讓更多人才在良性循環中形成公平競爭,從不同工作中增加歷練經驗,循序漸進累積一定聲望,最後成為國家棟樑。(2011年8月23日) (全文完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