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正視經濟貧窮循環威脅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09.06 |
‧內容: |
最近,兩大政黨為求總統大選勝出,除了針對既有已實施的社會福利措施進行加碼「綁票」之外,將縮小所得分配差距作為大選策略之一環。此一現象,並非僅是反映民眾對於目前失業改善與所得成長現況無法滿意,而是其所帶來的經濟貧窮循環對社會之威脅,是朝野必須加以正視之問題。 換句話說,儘管台灣歷經金融風暴危機,而且創下23年來經濟成長新高;然而,民眾似乎無感經濟復甦,其中又以就業改善與薪資成長為最。先從就業改善來說,由於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引發就業型態變化,從2001年起失業率突破3%之後,迄今均維持在4%以上,尤其金融風暴之後,2009年失業率甚至一度超過6%。雖政府不斷提供擴大公共就業方案,避免失業情形惡化,但在實際上這些就業人口很多來自弱勢家庭,其原因卻是不容忽視。亦即近些年來,受到全球化、自由化影響,廠商在降低成本與提高競爭考量下,增加許多臨時或派遣雇用就業型態。這些工作並不穩定,加上薪資所得微薄,其收入僅是勉強餬口,根本無力支撐一家生計。 再就薪資成長來看,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風暴波及之外,雖此一期間經濟均可維持3 – 5%成長,但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所公佈的資料顯示,每月平均薪資卻僅從2001年的34,489元增加為2010年的36,271元,其成長幅度極小。相對則是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走高,使得消費者物價被迫不斷上漲,其指數上漲一成以上,兩者相較可以發現,過去10年以來民眾薪資成長幅度,的確不及物價上漲幅度,亦即民眾實質所得水準有下降之現象。 坦然言之,台灣社會畢竟多數家庭收入來自薪資所得,薪資所得未能隨著經濟成長有所增加,代表一般家庭收入減少。在此一情形下,不但可能影響民眾日常消費行為,尤其貧窮線之下家庭甚至需要政府擴大救助,藉以維持生計,若將接近貧窮線勉強餬口家庭納入,其數字勢必更加可觀。 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我們認為這些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未來想要擺脫貧窮環境,除了勤奮努力工作之外,必須接受完整教育,俾有機會擺脫貧窮宿命,是不二的法門。然而,近年教育制度改革,並未有效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可以獲得上進之路,反而成為富裕家庭子女有更佳的就讀機會。 此一現象,我們可以從設備、資源較不足的私立大學之學生結構發現,其大多來自中、低收入或勞工家庭子女,獲得實證。這些來自弱勢家庭子女為了繳納頗高昂的學雜、生活費用負擔,必須選擇不斷打工,俾以輕減家庭經濟負擔,相對可以讀書時間自然減少,無形之中不但不易培養其未來職場知識與競爭能力,更別奢求有翻身的機會或期待對社會之感恩,形成惡性循環。 殷鑑不遠,足為警惕。不論從今年年初北非國家的民主革命,或是以最近英倫之社會動亂加以觀察,其背後原因均隱藏著失業與貧窮問題。很顯然地,在經濟貧窮家庭增多下所帶來的「暈染效應」,不但使得希望建立社會公平制度受到摧毀,而且對於經濟升級轉型亦是有所不利。在此同時,我們衷心期待兩大政黨未來在大選策略中,能夠多加一分關心台灣社會正面臨著經濟貧窮循環,針對其所衍生的影響研擬根本解決之道,包括:儘速實施資本利得課稅、擴大弱勢家庭補助、推動教育制度重新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基礎、均衡城鄉建設、加強扶植地方產業發展等,這些均為陳年舊案,卻是促進台灣經濟永續發展關鍵所在。(2011年8月24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 (全文完 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