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儘速扭轉已傾斜的產業結構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08.15 |
‧內容: |
隨著2012年總統大選日期來臨,兩大黨候選人業已先後出爐;不過,令人失望的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觀察的多是一些口水,尚未看到其針對全球金融風暴或兩岸ECFA之後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勾勒出較明確的發展方向或研擬出較完整的策略規劃,俾使產業各界在經營上能夠有所遵循。 其實,在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逐漸復甦之際,許多國家尤其是我們最大競爭對手的南韓,積極利用與歐、美兩大經濟體簽署FTA之同時,致力調整產業結構。反觀這二、三年來,朝野雙方很少對於過去多年以來台灣產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或被隱藏之危機,提出改善意見與調整構想,的確令人憂心不已。這些在台灣產業結構轉型上所迫切之挑戰包括: 首先,經濟成長依賴出口產業過度集中。2008六年國發計畫期間,我們致力投入發展「兩兆雙星」產業作為出口引擎,這些項目屬於高度資本密集產業,其投資佔製造業投資的七成以上;不過,其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卻僅佔製造業之四成、所雇用的員工不及三成、所繳納之間接稅賦微微5%,顯示其投入與產出間存在極大落差。再者,上述產業生產設備大多屬於國外進口,甚少來自國內供應,不但對於促進國內設備製造業發展貢獻有限,而且近些年來在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下,未來何以為繼,已成為政府之包袱。 其次,出口產業依賴進口比重不斷提高。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出口對促進台灣經濟成長之貢獻,有不可磨滅之地位,但是出口所需要之原材料、關鍵零組件進口卻也隨著增加。依據產業關聯分析,民國95年較85年增加的出口金額之中,其進口高達六成,相對所創造之附加價值僅佔四成,顯示多年以來政府所推動的原材料、關鍵零組件產業發展,無法滿足快速出口增加需求。亦即積極拓展出口,卻為他人作嫁,出口成長對於台灣經濟成長實質貢獻反而下降,顯示產業結構並未升級。 其三,製造業升級不如預期。2000年全球網路泡沫崩潰,是台灣製造業發展的關鍵;但是,此一期間政府忽視國際環境變化與產業分工重組之下找出發展新的成長製造業,卻仍迷信大力投入發展資通科技代工產業,此一不計代價產業升級模式,終於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中品嚐其苦果。2009年之後,雖政府陸續提出六大新興產業,但其效益為何,猶待加以觀察。 其四,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儘管自1990年代起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核心,而且是增加就業機會的主軸。但是,觀察過去10年以來,服務業勞動生產力每年平均增加不及2%,遠不如製造業的4%,導致其所創造的實質附加價值佔GDP之比重不增反而下降。此外,加上受到相關法令限制,亦讓台灣服務業國際發展相對落後,造成服務業國際收支一直呈現入超,明顯不如南韓,已成為影響台灣經濟成長之原因所在。 平心而論,台灣產業結構傾斜問題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長期政策偏差所累積形成的,我們不能以2010年的經濟成長創下23年來新高,自以認為產業體質健全。因此,在大選進入激烈肉搏的同時,我們期待朝野能夠少一分攻擊、多一分論述,各自提出更前瞻、突破的產業政策,並且透過公開的討論與理性之辯論,共同為台灣產業的永續發展形塑優良環境。(2011年8月2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