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再使中小企業奔騰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08.15 |
‧內容: |
兩岸ECFA早收清單自2011年元月1日起正式生效實施,迄今業已半年有餘,的確提供部分產業許多廠商,尤其大型企業在關稅減免加持下擴大佈局大陸市場機會。然而,在兩岸擴大市場開放的同時,我們卻又發現,為數頗龐大的台灣中小企業,似乎並未因新的市場可能帶來利益有所感受,反而更加憂心大陸產品藉此大量進入台灣市場所帶來之威脅。 眾所週知,1960年代中期之後20餘年期間,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超過9%以上,失業率則在2%以下,帶來國民所得快速增加,加上財富分配頗為均等,不但建立國際所罕見的小康社會,而且創造舉世所矚目的發展奇蹟,其中最大功臣是為數龐大的各行各業中小企業,也因為不凡的成就而常被許多國家作為其中小企業發展之標竿學習典範。 但是,令人感概的是,目前也許多數民眾早已淡忘,或是往事不堪回首,這些曾創造台灣經濟成長與所得增加功臣的中小企業,早已不復往日雄風,近些年來出口主力拱手讓給以大型企業為主的電子、資訊、通訊等產業,員工平均薪資更是遠落後於大型企業增加幅度,提供就業人數比重亦是今非昔比,甚至最擅長的創業活動更是有逐漸鈍化之現象。 相對已取而代之當道稱雄的大型企業,近二十餘年來在政府政策不遺餘力積極投入下,享受特別租稅抵減、融資優惠,以及磁吸社會菁英與資源。雖其已成為促進台灣經濟與出口貿易成長的主力,但是否瞭解,這些大型企業一旦遭逢外在環境變化,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所帶來之挫折,不但可能使台灣經濟與出口貿易陷入低迷,而且其巨額設備投資成本與融資金額更是讓政府不敢掉以輕心,以免衝擊金融體系運作,甚至危及社會安定。 換句話說,上述大型企業動輒百千億元設備及生產所需要的原料,大多來自國外進口,卻是極少得自國內部門供應,龐大出口金額如果扣除進口成本之後,對於台灣經濟真正貢獻,與其規模、產值之比較,根本不成比例。此外,加上其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對於就業機會的擴大提供或國民所得之大幅增加,亦是有限。亦即此一期間,政府透過政策加持將大多的寵愛集中科技產業,一心以為鴻鵠將至,使得台灣中小企業受到冷落。 其實,台灣中小企業之中存在不少體質健全、潛力雄厚,甚至具有關鍵技術或身懷創意設計能力,可以在其產業供應鏈或價值鏈中培育成為國際級核心型中小企業。亦即能讓這些中小企業,憑藉自我基礎與條件,在國際產業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甚至成為台灣形象代言。舉例來說,日本的島野公司是典型的中小企業,卻能以專精的關鍵技術生產與控制全球高級自行車變速器,乃是最佳成功實例。台灣此類中小企業家數或許僅有數千,惟其一旦琢磨成功,不論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或是在增加國民所得方面,其對台灣社會與經濟之貢獻,實是難以言喻。 平心而論,台灣經濟正面對著升級挑戰,我們若能在黃金十年計畫中,有效連結正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透過拔尖規劃,積極挖掘具有產業群聚效應且可以培育成為國際級核心型中小企業,配合政府相關單位資源,包括:產品設計、品牌推廣、市場行銷、通路佈局等有系統的給予輔導,以協助這群中小企業擔任創新台灣經濟新活力的領頭羊,除了可以形塑成為台灣明日之星之外,同時亦可提供國內閒置資金找到投資對象。在此同時,我們更是期待,此一構想未來若能被列入總統大選的政見之中,相信對於促進經濟成長或帶來社會安定,將會有正面的價值與意義。(2011年8月5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 (全文完 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