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中國大陸經濟風險因素升高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07.05
‧內容:

2011年時序甫過中途,最近各大經濟預測機構陸續公布今年台灣及主要國家經濟表現,雖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歐盟債務危機尚未解除、日本地震災後重建等不確定性風險因素之下,但仍是上修其成長數據,似乎說明先進國家經濟景氣低迷之中,新興國家尤其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之經濟表現,已成為未來拉抬全球經濟成長不可或缺之力道。 儘管各大經濟預測機構大多認為,由於中國大陸正在積極推動十二.五規劃,致力調整經濟結構,此一時期若無其他因素衝擊,預估未來數年之內其經濟表現,將可維持每年8%以上成長。然而,卻有不少經濟學者再三指出,中國大陸經濟在高度成長的同時,其內部結構所隱藏的風險因素卻又不斷浮出,使得其經濟面對轉彎壓力日益升高。這些風險因素包括: 其一,物價上揚趨勢難遏。近些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持續高度成長,導致總需求快速擴張,流動性寬鬆格局在短期內難以緩和,引發物價不斷上揚,造成通膨壓力與日俱增。此一發展趨勢,不但影響總體經濟表現,而且危及民眾生活,使得大陸已陷入「打通膨」及「保成長」何者優先的矛盾困境。 其二,房市泡沫危機猶存。此乃金融風暴之後大陸信貸過度擴張,其中房地信貸從2008年的6千億人民幣,急速增加至去年的2兆9千億人民幣,如果包括歷年不良房地貸款超過2兆人民幣以上,其實已達泡沫破滅邊緣。雖大陸一線城市房價從去年起在採取連續嚴厲打房緊縮措施後,業已受到一些抑制,但二、三線城市房價並未受到影響,仍是持續上揚,未來一旦房市泡沫崩潰,勢必衝擊地方財政與眾多開發業者利益,甚至可能危及金融體系。 其三,貨幣升值壓力仍大。大陸為保持經濟成長,對外出口暢旺,外匯累積快速成長,引發國際社會尤其美國政府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最近人民幣匯率業已升破6.5元關卡,創下去年6月匯改以來新高。雖貨幣升值有緩和進口物價上揚之正面效果,但卻對出口帶來負面影響,尤其面對基本工資調升、國際原料價格飆漲等多重壓力,許多企業獲利大幅下降,加上為防通膨採取緊縮政策,使得一些中小企業因資金調度更加不易而瀕臨倒閉,造成失業人口遽增,無形之中對大陸社會之安定增加不少風險。 其四,社會貧富差距加深。儘管大陸GDP業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其社會貧富差距現象,卻是日益惡化。此乃由於少數利益族群擁有隱性福利與非正常性收入,使得其最高10%族群人均收入是最低10%族群的55倍以上,加上人口紅利即將到期,屆時勞工成本勢必上揚,一旦經濟減速,人口老化所衍生的生活與醫療保障,已成為其維持社會安定的沉重負擔與壓力。 在此同時,我們不禁懷疑,未來10年中國大陸經濟,是否可以持續8%以上成長?其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果實,是否滿足民眾期待?亦即長期以來大陸經濟結構嚴重扭曲所引發的近憂與隱患,恐將於10年內逐一浮出,並且危及社會安定,最後造成其政治權力結構動盪。這些目前中國大陸在經濟結構上所存在的風險因素,或許能讓與大陸關係日益密切的台灣,採取更理性、客觀的思維,深入探索中國大陸實質內涵,俾以更正確選擇我們的未來出路。(2011年7月5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