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均衡城鄉發展縮小貧富差距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07.05
‧內容:

隨著四年一度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來臨,城鄉發展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勢必為朝野在公共政策上辯論攻防的焦點,而且是可能左右大選結果之關鍵。其實,此一問題並非始自今日,而是日積月累,其根本原因乃是,長期以來台灣區域經濟規劃不夠週延,使得產業發展失衡,導致城鄉不均擴大,造成貧富差距惡化。 若從民國98年台灣地區每戶平均經常性收入統計加以觀察,每一縣市家庭平均經常性收入高低差距頗大,從前三名以工商活動或科技產業為主的台北市162萬元、新竹市149萬元、新竹縣136萬元,至後三名以農業活動或初級產業為主的花蓮縣83萬元、雲林縣77萬元、嘉義縣77萬元作一比較,可以發現城鄉之間貧富差距存在前段班縣市是後段班縣市的兩倍現象。 也就是說,未來若無較前瞻性、突破性的均衡城鄉發展策略或公共建設計畫,針對這些發展較落後的縣市協助其改善經濟基礎,在M型社會發展趨勢下,恐將使得城鄉之間貧富差距日益惡化,不但造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現象,而且更可能讓這些弱勢家庭在失望、恐懼中生活,最後危及台灣社會安定。 面對貧富差距日益惡化之下,其實政府相關單位並非坐視不管,近來亦提出了一些因應措施,包括:開始實施「奢侈稅」,期能遏止不當投機炒高房價行為;將自今年7月起上路的修正「社會救助法」放寬中低收入戶門檻認定標準,讓受補助家庭由既有26萬人增加至86萬人;積極規劃興建合理廉價社會住宅,提供無殼族群租用或購置等,這些均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所採取的做法。 但是,前揭諸多措施僅是治標做法,加上政府資源有限,難以預估其是否可以達到成效。是故,我們認為必須研擬規劃一套較週延的「均衡城鄉發展」策略,輔以積極區域產業發展配套方案,以補充上述措施之不足,否則利用重稅打房成效可能有限,放寬補助失之消極,興建廉價社會住宅僅限台北都會周邊有限戶數,無法有效解決已日益惡化的家庭所得貧富差距問題。 很顯然地,若要達到均衡城鄉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唯有治本做法,乃是解決目前發展較落後的縣市民眾就業問題;然而,創造就業機會關鍵則是落實區域產業發展。至於在做法上建議: 其一,採取跨縣市作為區域性規劃主體研擬產業發展策略,亦即配合政府所推動的「產業有家,家有產業」政策,協助發展較落後的縣市依據其產業資源,選擇發展較具有潛力的地方產業。 其二,重新定位現行環境影響評估機制,亦即其環評結果僅是提供行政機關是否核准企業投資參考,而非放任政治勢力利用民粹介入干擾產業發展,俾讓企業在友善環境下從事經營活動。 其三,推動具有公股背景企業在擴大經營時,優先選擇上述民眾所得較弱勢的縣市投資,除了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繁榮地方經濟之外,亦可吸引青年回鄉工作,紓解城市過度擁擠。 其四,修正現行企業營所稅制,採取「階段式差別」稅率取代「齊頭式均一」稅率,亦即依據縣市民眾所得不同,透過差別稅率(10~20%)吸引企業前往發展較落後之縣市投資,藉以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民眾所得,進而促進內需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2011年6月28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