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建立品牌應具備的基本思維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06.29
‧內容:

隨者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自今年元月起生效實施,兩岸經濟交流層面不斷擴大;同時大陸十二.五規劃也於今年三月經其兩會通過後正式啟動,其中特別將擴大內需作為未來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主軸。 此一機會,已磁吸許多台灣廠商更加積極透過兩岸「搭橋專案」政策與大陸的廠商合作,企圖利用大陸頗龐大且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為基礎,建立自有產品品牌,藉以提高附加價值與競爭優勢,進而佈局全球市場。 在學理上,此一論述是可以實證成立的;但是,若從建立品牌實務角度來說,並非如此單純,而是必須先行評估其所具備的條件。亦即許多廠商投入建立品牌之際,往往可能陷入一些錯覺,不但建立品牌難以成功,而且反讓其經營毀之一旦。至於廠商在建立品牌時所必須具備之基本思維包括:   其一,建立品牌必須健全經營組織。眾所週知,面對微利時代來臨之下,在市場競爭上許多從事代工廠商認為,唯有建立品牌之路,是維持經營利潤及擺脫競爭的最佳手段。不過,這些代工業者或許僅是看見已建立品牌的業者表面所呈現出來的附加價值與經營利潤,往往卻忽略了其投入建立品牌背後所可能增加的成本與風險壓力。簡單地說,廠商在經營組織上必須具備一流的研發能力、良好的製造管理、綿密的行銷通路及完善的售後服務等先決條件,否則不易建立品牌。   其二,建立品牌必須配合社會形象。誠如上述,廠商除了必須先行具備一些先決條件作為成功建立品牌基礎之外,更加需要吸引消費大眾重視,以及刺激其購買慾望。其中,最重要的關鍵,並非憑藉大量廣告提高名聲,而是必須具備有週延的整體行銷能力。亦即廠商整體行銷能力透過大量廣告不斷宣傳之際,必須擁有便捷物流系統、貼心售後服務與參與回饋社會等配合條件,俾讓廠商社會形象在上述各項條件下建立良好口碑,使得其名聲有如雪球愈滾愈大,充分發揮品牌最大效益。   其三,建立品牌必須不斷提升品質。從傳統的思維來說,在市場上廠商口碑等於品牌,通常有品牌的產品一定是具備一定水準以上之品質。在此同時,如果廠商無法不斷創新產品品質能力,久之稍有不甚,恐將使得其已得來不易的品牌瞬間瓦解。反之,如果業者在建立品牌後,積極以提升專業技術為後盾,不斷追求創新產品品質,配合綿密行銷通路,以及完善售後服務,即使從事代工,仍可憑藉製造品質建立其代工品牌,並且維持一定利潤。   整體而言,因應國際化、全球化時代來臨之下,台灣廠商未來在經營策略上,除了面對「走進來」的競爭之外,亦有迎接「走出去」之挑戰,儘管建立品牌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與擺脫同業競爭不可或缺的基本思維,但是在推動建立品牌過程中,必須具備一些先決條件作為基礎,並且配合市場標的採取因地制宜做法,如此才能成功達到建立品牌之路。(2011年6月21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