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兩岸產業合作仍隱藏著風險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06.22
‧內容:

中國大陸未來五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指導綱要—「十二.五規劃」,自今年三月其兩會後正式實施。此一規劃將是大陸實施新的經濟增長計畫,也是大陸開始迎接經濟轉型階段。由於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特別將兩岸產業合作做為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重要內容,同時明確指兩岸產業合作佈局領域,所以將可預見的是,其勢必對於地理位置相鄰、投資貿易往來頗密切的台灣產業發展有所影響。 誠如上述,大陸十二.五規劃對於未來兩岸產業的確增加許多合作機會,此對發展條件頗受限的台灣產業帶來無限想像空間;然而,在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雖兩岸關係較前緩和,但由於經濟體制不同,使得兩岸產業合作仍隱藏著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包括: 其一,兩岸產業相互競爭加劇。依據資料統計顯示,目前兩岸資訊、通信、電子、食品、紡織、機械等重要產業,共同在歐美品牌與市場、日本原材料及零組件、大陸加工生產與出口架構下,分別扮演國際垂直分工供應頗緊密的夥伴關係。但是,在大陸十二.五規劃擴大內需政策下,將會牽引大陸產業轉為向前、後整合發展,形成完整供應體系。換句話說,未來五年之內現行兩岸產業垂直分工模式可能產生變化,台商與許多跨國企業亦會被迫選擇其較具有利基的大陸生根,如此恐將使得台灣產業面對與全球市場斷鏈之風險。亦即其將會因大陸擴大內需,而朝向深耕大陸通路經營策略,最後形成兩岸產業相互競爭關係。 其二,兩岸產業合作保障缺乏。兩岸自2009年起,透過「搭橋專案」針對兩岸產業較迫切的貿易、投資等領域,以及市場准入或開放等條件進行安排與實施,開啟兩岸產業合作。然而,由於兩岸經濟體制不同,使得兩岸產業合作互信基礎仍有不足,尤其許多產業涉及經濟利益,甚至國家安全。若無建立完善保障機制,將會影響推動較深層或重要領域的產業合作,所以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機制協議,是攸關未來兩岸產業合作不可或缺之前提。 其三,大陸產業政策變化莫測。雖大陸經濟已成為全球次於美國的規模,但在其過程中亦衍生了一些包括:區域落差、城鄉失衡、資產泡沫、物價飆漲、所得不均、失業惡化等結構問題。上述因素一旦形成危機,在社會安全考量下,中共極有可能對於部分產業採取緊急措施,或是調整既有政策。亦即目前大陸自由經濟體制並未成熟,迄今仍是屬於計畫經濟體制,中共可以指導產業朝向市場發展方向,亦可隨時因應環境變化,採取各種凍結、緊縮或統籌、分配政策限制產業發展方向,這些是我們在高唱十二.五規劃可能帶來機會的同時,無法忽視之風險。 平心而論,面對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我們不但無法迴避其所存在的事實,反而必須以「2300萬加上13億人口」的宏觀思維,以及從全球佈局之角度,積極在大陸十二.五規劃中探索未來兩岸產業合作較可行之方向。凡此種種,既是機會,也是威脅,端看我們如何利用長期所累積下來的智慧與經驗,俾以透過兩岸產業合作採取最佳佈局與獲得最大利益。(2011年5月24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