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南北資源分享失衡_氣候公約談判僵持 |
‧作者: 侯萬善 |
‧發表時間: 100.06.15 |
‧內容: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2011年第二輪談判於6月6~17日在德國波昂舉行,來自18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位與會者,將就2012年之後的國際氣候協議架構進行討論,為今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做準備。 不過由目前各方情況來看,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在相關問題上對立爭執仍然尖銳。今年4月份在泰國曼谷結束的聯合國首輪氣候談判,經過與會各方艱辛的談判,最終也只確定了11月德班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議程。而這次在波昂舉行第二輪談判,將按照曼谷會議通過的議程進行磋商,除了重點討論未來的國際氣候協議架構之外,還將對開發中國家調適氣候變化的資金技術等問題進行討論。比較起來,2009年6月在德國波昂舉行的氣候變化談判會議之前,就已經為2013~2020年期間準備了一份新公約談判文本;因此這次要由波昂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不大,甚至還有可能倒退。 雖然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頻傳,每年聯合國的氣候談判大會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但是,氣候談判大會的進程卻越顯遲緩,令人困惑。這問題的癥結可能還在於南北資源分享失衡的情況未能解決,並因為氣候公約不公平的要求而惡化,致使談判限於僵局。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10年公布的「燃料燃燒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摘錄」(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 2010 Edition),其中所列18個國際統計比較表都顯示已開發國家應負率先排放減量的責任。茲舉其中4項指數列表比較如下:(請參照附件) 統計結果顯示附件1的已開發國家長期以占全球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於過去200年排放至大氣中近80%的溫室氣體累積量。由於這些資料所顯示的事實,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在下列2個議題上出現尖銳的爭執。 一、開發中國家認為富裕國家曾長期恣意排放,致出現全球氣候變化效應;未來應全面停止排放,讓出有限的排放容許空間給其他國家發展之用。但工業化國家卻一再強調開發中國家近年來的排放增量,還宣稱從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所增加的排放,97%來自發展中國家,其中約75%來自亞洲及中東的新興經濟體,以此為由抗拒開發中國家要求的減量目標。 二、工業化國家要求開發中國家不要循舊模式發展,應多採用綠能與清潔科技。但開發中國家認為科技先進國家應先全面採用綠能科技,以示範證明其成效;且開發中國家自認處於經濟弱勢,無法像富裕國家有足夠的財力承擔綠能科技的成本,並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金援,來協助調適已開始的氣候變化效應,與提供發展所需之清潔科技。 三、雖然大多數學者認為開發中國家的要求合理,但是許多附件1國家感到排放減量困難而逃避承諾,加上近年來的金融風暴所引發的經濟不景氣與高失業率,以及對核能疑慮而傾向傳統能源的趨勢,開始喪失對良心責任的承擔意願。其實,八大工業國於今年5月26日在法國杜威爾(Deauville)舉行的G8高峰會議中,俄羅斯、日本與加拿大領袖都表示不想加入聯合國氣候公約京都議定書今年的第二階段談判,而美國代表也重申不想加入該協議,因為京都議定書沒有要求中國等開發中國家設定排放減量目標。看起來,要改變國際政要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僵化思維,只能期望出現「超G8」的良心國家集團來強勢領導。 (全文完 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