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建立回收資源礦山_保障經濟永續發展
‧作者: 侯萬善
‧發表時間: 100.06.15
‧內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今年5月26日公布一份題為「金屬回收率的現況」(Recycling Rates of Metals: A Status Report)的報告,是由國際資源專家小組(IRP)所編撰。報告中指出,雖然金屬資源可以無限次回收再利用,但受調查的60種金屬元素中,產品報廢後相關金屬回收率超過50%的種類不到三分之一;而回收率不到1%的34種金屬元素,大部分是攸關清潔科技的關鍵材料。 調查發現,傳統產業使用的金屬材料比重較高科技產業大,但回收比例也較大,例如工業用黃金的回收率約70~90%,而電子產品使用的黃金回收率僅10~15%;此外,用於綠能科技的關鍵元素如銦、碲、硒、釹和鏑等稀土金屬都幾乎沒有回收。參與調查的耶魯大學工業生態教授Thomas Graedel博士表示,如果稀土金屬不能回收再利用,許多現代科技會因為材料取得困難與成本太高而無法推廣發展。如參考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所公布「2010年礦產品年鑑」(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10),即可發現許多高科技所需要的金屬元素,在未來的自然資源供應量已受到限制。例舉數項金屬元素如下表:(請參照附件) 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採礦與冶煉金屬量在20世紀中增加27倍,但是高含量的礦源快速減少。例如應用歷史悠久的銅金屬,早期可由含銅量80%的銅礦石提取,如今業者也接受含銅量5% (約5萬ppm)的銅礦石。至於稀土金屬礦,一般含量均極低,如銦礦土含銦量約僅0.05 ppm。由於目前從原礦冶煉的金屬產生率只是上一世紀的三分之一,這對土地侵蝕、水資源耗用與能源耗用的衝擊都更加嚴重。這種不利的趨勢,讓資源回收再利用措施成為重要的解決方案;許多實際案例顯示,回收金屬的耗能量是原礦冶煉的10~50%。另一方面,有限資源的應用性因再利用次數與回收比率而增加,即,資源名義應用量 = 資源蘊藏量 × (1 + 再利用次數 × 回收比率)。 為扭轉目前金屬回收率低落的現況,該報告為各國產業管理決策者提供建議如下: 一、鼓勵能簡化拆卸和物料分離的產品設計。 二、解決現實上許多含金屬的電子產品被長期堆積在抽屜和櫥櫃的現象。 三、改善廢棄物管理及回收再利用的基礎設施以因應複雜產品的最終處置。 四、提高回收再利用技術和收集系統,以跟上那些採用多樣化的金屬和合金,為提供多功能而日益複雜的產品。 我國政府為推動綠能產業發展,於98.4.23行政院第3141次院會通過「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選定太陽光電、LED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能源資通訊、氫能與燃料電池六項綠能產業為發展主軸。而綠色能源產業需要許多複合材料與特殊合金,才能製造出具競爭力的產品,而稀土金屬、稀有金屬與貴金屬就是關鍵性材料配方的重要元素。 因此,如何確保原料的供應安全,才是綠能產業順利發展的依據。同樣是自然礦源不足的歐盟、日本與韓國,就提出以資源回收概念為主的「都市礦山」構想,做為自主的礦源。我國因產業原料需求量規模,以及在國際上合作開採礦場的限制,宜積極考量建立「回收資源礦山」的方案,並擴展為「資源回收園區」的生產基地。相關做法建議如下: 一、適度修訂相關法規,開放廢棄電子產品進口,確保電子廢棄物資源處理事業可達到經濟規模。 二、獎勵研發或引進先進的回收資源再生處理技術,與高環保標準的回收資源再生處理設備。 三、大幅提升再生資源的精煉、純化與再製技術,以滿足綠能產業對相關原料之規格需求。 四、建立資源再生處理專業分工體系,並與製造業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圈。 如此一來,雖然我國缺乏自然資源的礦場,但可藉由高度回收比率與多次再利用方式,設立自主的「回收資源礦山」,以保障我經濟永續發展。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