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正視國際通膨對台灣經濟之影響 |
‧作者: 戴肇洋 |
‧發表時間: 100.06.14 |
‧內容: |
2010年台灣經濟在民間投資增加與出口暢旺「內外雙需」兩大引擎推動下,表現極為亮麗,創下1990年以來經濟成長新高。然而,在此同時,因人為投機炒作與全球氣候極端變化而使得通膨夢魘逐漸升高,此對2011年台灣經濟成長帶來一些隱憂。 不可否認, 2008年下半年美國所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雖對於國際經濟帶來諸多衝擊,但卻將2008年上半年之際已狂飆的石油、大宗穀物價格在短期內急速打落谷底。不過,此一期間先進國家為了因應全球金融風暴與挽救經濟衰退,在透過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另又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其所超額供給的貨幣數量,除了造成股市、房市大幅膨脹,出現泡沫危機之外,尚有不少熱錢流向石油、大宗穀物期貨市場進行炒作,帶動其價格自2010年年中後開始上揚,目前已重登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前的高峰。 在各國正面對石油、大宗穀物等與民生物資有關的產品價格不斷狂飆之際,不幸的是,去年以來諸多國家於熬過酷夏後隨著又是迎接嚴冬,大幅提高對石油之需求;此外,加上今年年初之後,中東地區部份回教國家內部掀起民主革命浪潮,帶動國際油價快速朝向每桶一百美元攀升。在此同時,由於氣候極端異常,造成旱澇成災,尤其全球糧食生產供給極重要的印度、泰國、巴西、澳洲、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因歉收而減少出口,更加使得小麥、玉米、黃豆、稻米等大宗穀物期貨市場價格急劇升高。此一情勢究竟持續多久?其嚴重程度如何?目前仍是未定之天,可以說是為未來全球糧食供給與價格之穩定投下巨大變數。 除了上述因素拉抬國際通膨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尚有佔全球人口七成的落後國家為了擺脫貧窮,近些年來修正其經濟成長發展策略,其中部分國家經濟成長均維持在5%以上,擴大對石油與糧食之需求。在這些需求無法替代下,不但已成為拉抬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力量,甚至是推高全球通膨的重要薪柴。 換句話說,在人為投機行為與市場實際需求的多頭部位之價格雙雙暴衝下,引發部分高度依賴進口石油及大宗穀物的國家之物價指數不斷升高,通膨壓力與日俱增。此一日益嚴峻外在環境,對石油、大宗穀物等與民生物資有關的產品自給率偏低之台灣而言,過去或許可以透過國際貿易作為因應,現今全球供給急遽緊縮,在短期內通膨壓力恐將難以消除,如何提高自給率實為刻不容緩。簡單地說,台灣既有資源有限,完全依賴進口供給,在國際市場價格狂飆衝擊下,極有可能衍生成為輸入性高通膨,其不但將會直接波及物價,甚至更進一步影響經濟成長。因此,我們期待政府將其提高為國家安全風險層次,在因應策略上除了調降相關產品進口關稅,以平抑其價格的漲勢之外,更加需要多籌良策數管齊下,例如加強綠能產業的推動、替代能源之開發、優質農地的保護、糧食作物之復耕等,藉以降低對台灣經濟之衝擊。(台商e焦點,第177期) (全文完 另有PDF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