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彙編        本欄所刊載之文章係屬作者個人看法,並不必然代表本院立場。
‧題目: 積極輔導中小企業接軌大陸內需市場
‧作者: 戴肇洋
‧發表時間: 100.06.14
‧內容:

受到國際社會所重視且攸關中國大陸未來五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指導依據的「十二‧五規劃」,於今年三月其兩會通過後開始啟動。從其指導綱要中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未來五年將會致力調整經濟結構,並且透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服務業發展,作為促進經濟成長動能,藉以增加人均所得、縮小貧富差距,達到擴大內需、改善人民生活。 由此顯示,擴大內需市場已成為大陸經濟持續成長的戰略重點;其中,民間消費將會從目前佔GDP36%的偏低水準,大幅上升至50%以上,此對已躍躍欲試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中小企業而言,是不能錯過的大好機會。 由於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自2011年元月1日起正式生效實施,台灣共有五百多項產品納入早收清單,可以享受減免關稅待遇大舉進軍十三億人口所構成的廣闊天地,這些早收清單產品之中,許多來自中小企業。不可否認,隨著台灣市場更加開放,中小企業如何在大陸貨品入侵市場中掙扎求存,是許多中小企業憂心忡忡的挑戰;相對來說,面對大陸讓利,有不少身手矯健、潛力雄厚的台灣中小企業,將迎接大得難以想像的大陸市場,如何站穩腳步、發揮優勢,藉以大事擴展版圖,更是其難得機會。 事實而言,台灣中小企業所擁有的設計與行銷能力,已臻成熟圓融境地,大陸市場將成為台灣優質產品試煉的極佳平台。在此同時,若無用心對數以萬計的眾多樸玉砥礪雕琢,台灣海峽鴻溝難以跨越,其一切仍屬枉然。 再者,從二十五年前出現加工出口產業外移,台灣產業鏈結即遭斬斷,徒有極優異的中、上游原材料、零組件大量出口為人作嫁,卻欠缺可以作為發展品牌的下游產品揚名國際市場,此乃近些年來我們與南韓之產品在國際市場對壘時,最大致命要害。如今,大陸頗廣闊且具有潛力的內需市場,可以說是正在尋求升級轉型與出路的台灣中小企業,進軍佈局大陸並發展品牌之機會。究竟如何輔導台灣中小企業藉此機會發展品牌,其可行路徑包括: 其一,積極輔導中、上游產業整合既有設計、行銷人才,努力創新發展優質下游產業。 其二,利用對岸工資高漲,大批下游業者蜂擁外移之際,提供適當環境,精選可造之材,迎來台灣與中、上游之結合,打造完整產業鏈或價值鏈。 平心而論,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並且快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但無法迴避其所存在的事實,反而必須積極輔導國內較具有潛力性與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以「2,300萬加上13億人口」的宏觀思維佈局大陸內需市場。簡單地說,面對大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其市場條件快速成熟發展趨勢之下,台灣中小企業在發展策略上,已不能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之餘地。無論如何,大陸十二‧五規劃對於台灣中小企業而言,既是機會,也是威脅。凡此種種,端看政府如何整合輔導資源協助中小企業,俾以未來從大陸擴大內需市場中取得最佳佈局與獲致最大利益。(2011年6月7日) (全文完 另有PDF檔)

下載PDF檔案